那么,为什么在二战时期的技术条件下,“突击虎”能搭载如此庞大的主炮?它的火力到底如何?它在实战中的表现又如何呢?
很多人对“突击虎”的设计感到困惑:一门如此粗短的火炮究竟如何发射炮弹?坦克本身如何承受如此强烈的后坐力?事实上,这门火炮严格来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炮”,而是类似发射筒的结构。它发射的并非普通的炮弹,而是具有自我推进力的火箭弹,火箭弹本身的动力足以在没有炮管膛压加速的情况下发射,因此这门火炮才得以设计得如此粗短。
“突击虎”诞生于1943年秋冬,正是苏德战争攻守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
从1941年到1943年初,德国在东线战场几乎占据上风,凭借空军和装甲兵的强大优势,德军势如破竹。然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为德国敲响了警钟。
1943年春,苏军发动反攻,德军开始撤退,在第聂伯河一线勉强稳住防线。希特勒下令死守每一寸土地,然而,前线的战斗越发艰难。随着德国在东线的退却,国内的情绪也逐渐复杂。国内开始有民众对纳粹政权发出质疑,军方内部则纷纷指责彼此的无能,希特勒也不断指责将领们未能胜任任务。
至1943年,德军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兵力不足。以库尔斯克会战为例,德国的参战人数约为90万,而苏军人数高达200万。德军指挥官迫切需要增兵,但由于西线的盟军进攻,希特勒不得不分兵应对。
在兵员紧缺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用高效的武器装备来弥补与苏军之间的差距。
当时,德军在巷战中的伤亡极为惨重,苏军在巷战中的悍勇表现使得德军陷入极大的困境。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德军开始研发各种突击炮来提供火力支持。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灰熊突击炮”,该炮主炮口径为150毫米,具备强大的破坏力,既能摧毁敌方坦克,又能炸毁建筑。
但尽管如此,希特勒依然不满足。他认为巷战的效率尚有提高空间,而斯大林格勒和哈尔科夫的战败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刺激。
在他看来,要快速结束巷战,摧毁建筑物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灰熊突击炮”出现后,希特勒要求研发更大口径的攻城火炮,期望通过这类武器改变战局。
然而,将150毫米以上的火炮安装在坦克上并非易事,这对德国的工程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口径越大,带来的问题也越多,包括坦克的重量、弹药装载量、续航能力以及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困难。
尽管如此,德国的军工部门在1943年秋天仍推出了“突击虎”。这款武器的定位是“自行突击炮”,其主炮口径高达380毫米,但炮管却只有约2米,整个炮身相当短。
其使用的主炮原本是海军的制式武器,名为“RW61臼炮”,主要用于发射反潜火箭。经过改造后,这门火炮被装载在“突击虎”上,用来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尽管“突击虎”的外形遭到军工部门的批评,并一度被要求重新设计,但在希特勒的批准下,生产计划依然继续进行。随着东线战局的胶着,德军对这种新型武器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尽管它的生产进度并未达到预期。
然而,“突击虎”最终未能成为战场的主力。
首先,它的稳定性非常差,问题主要出在底盘上。由于“突击虎”使用了虎式坦克的底盘,而虎式坦克本身就有着频繁“趴窝”的问题,导致“突击虎”故障率更高。此外,坦克的炮弹过重也是一个巨大问题。由于火炮的口径达到380毫米,每发炮弹的重量高达300公斤,导致装弹过程异常繁琐。
装弹过程需要用起重机将炮弹吊起,再由士兵协助装填,耗时较长,一般来说需要5分钟以上才能完成一次装填。更糟糕的是,坦克的火力支持点往往成为敌军的攻击目标,装填炮弹的士兵容易成为靶子。
此外,“突击虎”的射程也极为有限,最大射程仅为5公里,而火箭弹的准确度较差,实战中往往需要靠近目标才能有效击中。
最终,“突击虎”在德军的战术中并未发挥出预期的作用,甚至被迫转换为防御型武器。随着战争的推进,生产能力的制约以及后方资源的短缺,使得“突击虎”产量极为有限。
尽管如此,在1944年秋季,“突击虎”仍然参与了华沙起义等战役,第一次在战场上亮相。此后,虽然它偶尔出现,但整体的表现并未令人满意。
直到1945年2月,“突击虎”才在阿登战役中取得了一些战果。一辆“突击虎”突袭美军阵地时,成功摧毁了三辆谢尔曼坦克。这次战果被美军记录下来,成为其唯一的代表性战绩。
然而,随着盟军的攻势愈加猛烈,剩余的“突击虎”在机械故障和燃料短缺的情况下逐渐被抛弃,德军最终对它们进行了销毁。
在战后,“突击虎”成为研究和收藏的对象,尤其在俄罗斯和德国的战争博物馆中仍可见其身影。它的设计思路,虽然并未被当时的战争技术所完全接受,却为后来火箭炮和导弹的研发提供了一些借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