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明晚期至清早期
口徑6.6公分 高4.6公分
玉質。器的左右各琢一螭,螭身呈褐黃色。透過顯微放大後可以發現,褐黃色部份的表面佈滿凹陷,似乎經過人為點狀戳刺,小孔內或呈白點、或有沉積褐色半透明狀之不明物質。此杯盛裝於一只精雕著雲龍紋的木盒中,盒上刻有清高宗御製〈玉盃記〉。〈玉盃記〉的內容乃是敘述高宗品鑑此杯的經過:乍看,以為是漢代之物;細察,則不免疑竇叢生,遂召來「姚宗仁」共賞,姚某一見即笑稱,此乃其祖父所精製之偽古器,換言之,這件玉杯大約製作於清代早期。值得注意的是,高宗得知此杯為偽古贗品後,並未表示譴責或是不悅,反而是好奇的繼續追問:為何此杯不像當時市面上的偽漢玉那樣油污不堪?姚宗仁遂將祖傳偽製古玉、致殘作沁之法娓娓道來,最後並以「圬者圬牆」評論其他偽作者為求速效而不遵循正法,最後落得徒費工夫,於事無成。高宗認為此番言論乃近理之談,可稱是執藝以諫,故特別為文記之。姚宗仁,是乾隆早期宮廷作坊內的玉工。當時內務府造辦處的役匠是由民間徵調而來,其中,玉工以來自蘇州「專諸巷」者為多、為要。蘇州文風鼎盛,當地的藝匠往往具有文士的氣質。姚宗仁是否為蘇州人?目前尚難斷定。不過,從他援引《論語》「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之典,可見其言談不俗,或許正因如此,乾隆皇帝「常以藝事諮之」。其實除了「玉盃記」外,在院藏〈快雪時晴帖〉上高宗亦提及姚某-「己巳臘日雪後,乘興縮臨此帖一過,命朱采刻於姚宗仁所製玩鵝玉器,亦一嘉話也」,得皇帝一再傳頌的玉工,唯此一人,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