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西方冒险家投身大海,不远千里,不惧风浪也要找到一条去东方的道路,很大程度是受了香料贸易的巨大利润的诱惑。来自东方的香料,曾经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商品。那么,这些香料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来自印度的胡椒
野生胡椒发源于印度西南部原产于东南亚。但是,这种香料据说是经西域传入中国的。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来到中原的西域人也带来这种气味独特的香料。虽然胡椒已经是大家熟知的调味料,但是恐怕还是有很多人误解它是一种树木,其实它是一种藤本植物。
在西方,从罗马时期起,胡椒就是一种身价显赫的调味料了。尤其是作为腌肉、火腿等制品的香味添加料而著名。西方那时候西方获取胡椒的途径比较单一,都是由阿拉伯商人将原产于南亚和东南亚的胡椒运到威尼斯等港口城市,然后再被贩卖到其他欧洲国家。经过南亚、阿拉伯南部、威尼斯、欧洲其他地区这么几次倒手之后,胡椒的身价就直线上升了,是其原产地的四五十倍!甚至超过了黄金!
南亚神木――肉桂
肉桂,也就是桂皮,是从亚洲热带的集中樟科肉桂属树木身上得来的。种植肉桂树的人们,割取树上的嫩皮,晒干卷筒之后就是我们常用的香料桂皮了。
对在西方而言,桂皮一直都是重要的香料。而且欧洲人对桂皮的喜爱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无论什么菜肴,他们都要想方设法加入桂皮以抬高身价。除了食品之外,肉桂粉和肉桂酒还被当做良药,而肉桂油和直接烧掉作为熏香的肉桂,更是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上不可或缺之物。
中国传统香料――花椒
在中国,花椒,在川菜中简直被应用到了极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你点的是正宗川菜,就一定会吃到花椒!作为我国自古传承而来的香料,花椒是早在先秦时期就被大量烹饪使用,的。甚至就连《诗经》当中都有记载。而且由于花椒多子,常被用来磨碎后和泥涂抹在皇帝后宫宫殿的墙上,一方面取其多子的寓意,另一方面也有杀菌卫生的作用,所以还留下了一个“椒房”的名称。
诗人眼中的浪漫――豆蔻
人们常用“豆蔻年华”这个词来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不过,这里的豆蔻还真就是我们说的香料豆蔻。那么,为什么会用这种香料来比喻少女呢?豆蔻又名为白豆蔻,是一种姜科的草本植物。它的花朵色彩淡雅,婀娜多姿,果实异香扑鼻,所以,文人爱用豆蔻花来比喻少女。而作为香料的,则是豆蔻的种子。
虽然肉豆蔻的名字中也有豆蔻两字,但是两者其实完全不同,肉豆蔻来源于数种高大的乔木,产于热带亚洲。这些大树在夏天结出肉质的黄色果实,果实成熟后裂开,露出包有鲜红色假种皮的种子,黄褐色的种子壳内,含有一颗坚硬的种仁,就是珍贵的香料肉豆蔻。肉豆蔻的味道香甜略苦,富有异国风味,在十六世纪时曾是欧亚两洲之间最重要的货物之一。不过,不管是白豆蔻还肉豆蔻,都是大家喜爱的香料。
香料为什么会让人上瘾呢?
印度洋每年有固定的季风。夏季季风从西南方向吹来,比较狂暴难以预计。而冬季季风从11月至第二年三月,从东北方向吹来,干燥而温和。这是香料航路上的贸易风,只要算好了时机,出洋和返航的船只都能保证右舷方有强力的顺风,罗马人往往利用这段顺风期航行到印度。据说当时印度沿岸有19个港口,都是罗马人的造访之地。罗马商人提供玻璃制品、艺术品、锡、黄金和珊瑚,换来东方的各种奇珍异物。就香料而言,主要包括胡椒、桂树叶、丁香、肉蔻,然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产于印度马拉巴尔的胡椒。
人们对香料的喜爱从胡椒中可见一斑:1.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碱,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粗脂肪及可溶性氮,能祛腥、解油腻,助消化,气味能增进食欲
2.性温热,对胃寒所致的胃腹冷痛、肠鸣腹泻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并治疗风寒感冒
3.胡椒有防腐抑菌的作用,可解鱼虾肉毒
4.黑胡椒的辣味比白胡椒强烈,香中带辣,祛腥提味,更多的用于烹制内脏、海鲜类菜肴
5.白胡椒的药用价值较大,可散寒、健胃等,可以增进食欲、助消化,促发汗;还可以改善女性白带异常及癫痫症。
传统上,历史学家对于西方人嗜好东方香料,一直给予一种最直接的解释,就是中世纪的欧洲人常受变质食物(尤其肉类)的困扰,因此需要大量香料掩盖食物的臭味,或者防腐。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真实性。由于技术条件限制,鱼和肉在当时很容易腐烂,厨房的卫生标准当然也不如今天。
例如,彼得牧师(12世纪)曾在一封著名的信件中抱怨英王的宫廷所吃的鱼往往也是已经死了四天的。为了应付这些危险,香料当然就有了用武之地。法国诗人德尚(14世纪)所著《四场所的故事》中也曾写道,中世纪大户人家一般都设有调料房,作用是“祛除多种肉类的腐味”,如果没有各种香料,则“大批人会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有死亡危险”。